一转眼,已经移民加拿大4年了。四年前的秋天,我们一家三口,带着十几件行李,义无反顾的登上了北京飞往温哥华的单程航班。四年后的秋天,我坐在温哥华家中的书房,手边放着一杯清茶,看着窗外的路灯和落叶,回顾我这四年的移民经历。
为什么选择移民?
上世纪70年代末,我出生在一个东北的边陲小城。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幸福的,身边有一群好朋友伴我长大。我的童年是波澜不惊,无忧无虑的。
我开窍的晚,直到离开家上大学才开始真正的独立。还记得爸妈送我去北京,临走的那天,父亲怕我没有水喝,一路小跑的去校园小卖部买矿泉水。望着他的背影,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原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。
大学过的浑浑噩噩,中国传媒大学那时还叫北京广播学院,我的大学时光在游戏、闲逛、喝酒、打工中度过。要问我学到了什么,大多数想不起来了,更多的专业知识也都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学到的。
毕业的日子过的就更平凡,跟任何一个北漂没有区别。刚毕业时住在280块一个月的郊区大杂院;拿着过期的学生月票挤公交车,最大的奢望是以后有钱了能做一块钱的小公共;用借来的西装去面试各种各样的公司......
还好,世纪初的北京是宽容的,工作机会很多,生活成本也很低,只要肯干活下去不难。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,一个又一个工作的跳槽,我也逐渐适应了这个社会。
很多年我都在幻想,什么时候能在这无数高楼大厦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光。这个梦想实现的同样波澜不惊,买房、买车、结婚、生子、跳槽、升迁似乎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,平淡。我人生就如同所有70后中年男人一样,被社会、被时代推着走了下去。
生活看似过得安逸,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我曾经有着崇高的新闻理想,但怪自己能力太差,我越来越看不懂社会;我曾经梦想为公司创造价值,为自己和团队营造各种使命感,但我发现自己只是可有可无的陪衬;我曾经梦想当一名导演,可后来连电影都懒得看了,爱好早已经忘记,一切时间都要为有价值的事服务;我曾经有很多过命的朋友,但后来也疏于联系,一年也见不了一次,价值成了结交朋友的唯一标准;我曾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,但我却意识到不管我如何努力,他可能都不会得到快乐;我曾经立志当一名谦谦君子,可职场、商场、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,让我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势利小人。
我最不能接受的是,我很早就看到了未来的归宿,我清楚的知道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。我可能会攒下一些财富,但代价是健康、爱好、家人和时间;我也可能事业有成,但名利却异常脆弱,一次人事变动就有可能改变一切;我可能会有一些积蓄,但绝大部分要用在父母的医疗、孩子的教育和自己的养老上,钱永远都不够。我眼见着身边的老板、商业领袖呼风唤雨长袖能武,但我也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代价。
我,不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;我,不想失去我最最珍贵的东西;我,不想看到自己的未来。
2016年,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,我终于拿到了一纸加拿大的移民签证。带着太太孩子,还有十几个行李箱,义无反顾的奔赴加拿大。
有关工作
要说移民前最焦虑的事情,莫过于职业的问题了。
我做了十几年媒体和marketing工作,自信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。可是很无奈,我之前所有的经验都是在跟社会、人文、内容打交道。先不谈语言的障碍,单说社会经验和资源,在一个全新的国家我几乎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。从事老本行的工作是别想了,只能是另起炉灶,重新计划未来的生计。
要说移民真的是一次重生,不光是生活中的一切需要从头开始,职业上更是如此。
移民前,有一天我突然开窍:我之所以想移民,不就是要这种未知的、多彩的生活体验么,我想重活一次,那么在事业上这不就是是赋予了一次重新选择机会么!
大学稀里糊涂的学了家人选的专业,毕业后随大流找到同专业的工作,后来又被各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往前奔。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,以至于我小时从没有好好想过,我究竟想做什么?
一旦换个角度思考,很多事情云开雾散。我在很多方面能力都很差,唯独学习的意愿非常强,也愿意接触新鲜事物。我坚信不管学什么,只要自己有决心就一定有机会。未来虽然有太多太多的未知,但一想到这些,就像重回毕业的年纪,心中涌起许多年都未曾有过的斗志和激情。
职业上,我和太太“大王”都有过落差,原来高大上的职业变成了现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;原来每年几十万公里的空中飞人变成了乡下小镇的“家里蹲”;原来每年呈指数增长的存款变成了为实现收支平衡而辛苦奔波......但我们的心里是甜的,因为我们的每一分钟都是脚踏实地,为了自己而活;哪怕我们实现的价值再小,那些都是实实在在、看得见的人生价值。
有关教育
我的儿子小名叫王中王(妈妈外号大王,所以你知道了我的地位),三岁的时候跟我们来到加拿大,到现在二年级,算上幼儿园已经在加拿大上了4年的学。关于孩子在加拿大的教育和成长,我也算是有了些粗浅的认识。如果总结成一句话:为了孩子而移民,永远没错。
在我看来,加拿大的教育有两个最大的特点。
第一,学校不是一切,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是整个社会责任。
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,公校还是私校,统一下午两三点钟就放学,孩子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家庭或者社会上度过的。交通的第一个晚高峰是下午三点,这时候都去接孩子了。所以单从上学时间上就可以看出,学校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,对于他们成长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。从好的角度讲,孩子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社交,发展出独立的个性;但另外一个角度,对家长的挑战也很大,最起码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加拿大小学课程压力很小,相对比学术上,学校更重视孩子道德、社交、礼仪和体育上的综合素质。王中王现在二年级,两位数加减法还没学明白。但是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在快速增长,从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会布置论文,现在除了大量阅读,每天学校还至少会布置一篇日记,一篇作文。
在对世界上的认知上,学校可谓煞费苦心,教建筑时会把孩子领到建筑工地参观;讲消防时会请消防车到学校,每个孩子上车体验;教动手能力时,会请专业的木工到学校,让每个孩子自己钻螺丝;教动物和自然时,老师会领孩子到各种公园、农场、动物园、水族馆做亲密接触。孩子喜欢上学,因为在学校轻松有趣,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,而且都是能让他们兴奋的知识!对于这种教育节奏我是比较认可的,数理化真的不着急,等孩子到中学时有的是时间。
加拿大的教育发达,绝不仅是体现在学校上,真正的优势是在社会。这边的社会教育资源极其发达,科技馆、图书馆、运动场、各类的兴趣班不计其数。只要家长善于发掘,有太多太多孩子的教育资源了。这里着重提一句,社会教育在加拿大并不能成为完全的产业(商业),绝大多数都是非盈利性质。所以孩子的课外教育丰俭由人,即使一分钱不花也有许多公益项目可以选择。当然往专业上培养就另当别论了,在任何一个社会,顶级的运动员、艺术家都是用钱堆出来的。
社会教育的另外一个好处是,孩子的社交圈子相对多元,除了学校的同学,邻居、兴趣班、教会、各种社会组织都是孩子交朋友的地方,孩子能学到很多社交经验。
加拿大是一个极其重视社区的国家,所谓社区不光是地理概念的邻居,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“圈子”。社交不光是一项技能,是学习知识、认知世界的手段,更是快乐的源泉。
第二,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
这是我对加拿大教育另外一个最大的体会,这个社会和教育体系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孩子。不管孩子是健康还是残障,不管淘气还是内向,不管是有体育特长还是艺术特长,不管学习好与坏,不管家庭是什么出身,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包容,并不会被特殊对待。
这就要从加拿大社会的职业构成说起,这个社会并非像美国一样贫富差距那么大,税收等平衡机制让社会财富相对平均。白领工作挣得不一定多,而蓝领工作也赚的不一定少。在教育上加拿大也同样重视平等、多元。并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,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,反而只会学习的nerd在学校里是最不受待见的。
加拿大社会鼓励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发展,几乎每个孩子也都有一两项体育、艺术或者手工类的特长。王中王现在经常跟我发脾气“不要拿我跟比人比,我是unique的!“这也怪我习惯性的思维,总说你看看谁谁的孩子...但在心理我还挺认同王中王的反驳,本来我就不希望他走寻常路,成为一个听话考试机器,他就应该活出自己。
也正是因为加拿大这种开放包容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,培养了亿隆马斯克这样钢铁侠式的商业奇才。
加拿大教育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也能碰到不负责的老师,但整体来说这里完全符合我的培养孩子的价值观。这里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,在树立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,不对孩子过多设限;这里的孩子主要培养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的能力,学术方面高中和大学再根据孩子特点加深培养;名利不是孩子的归宿,他在这里可以寻求真正属于他的价值,以后他要当无国界医生、地质学家、滑雪教练、水暖技工或者街头艺人,只要他喜欢我都支持。
因为我相信,他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。
有关生活
加拿大的生活质量到底怎么样?很多人担心出了国生活水平会大幅下降,有些人担心再也吃不到火锅、酸菜或油泼面,有些人担心再也不能网购买买买了,有些人担心存款花光了还怎么安心过日子......
要让我一句话总结,我现在没啥钱,但物质生活条件却比原来高得多。
先说住,我住在温哥华郊区的白石南素里地区,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边境小镇,依海而建。虽然开车到温哥华市中心要一个小时,但这里教育好,治安好,房价也相对较低,一栋中档的独立屋150万加元就可以买下。
以我现在住的房子为例,土地面积不大,只有300多平方米,但后院也种了十几种植物,有3米多高的玫瑰,有大片开花的紫藤,有布满篱笆的爬藤茉莉,有一棵能结十几个苹果的小果树,有一小片竹林,还有一颗20多米高的大松树。夏天的周末,我们经常会在院子里烧烤,闻着花香,听着鸟叫。
房子室内的地毯面积有340平米,算上地下室有三层。总共有五间卧室,还有专门的办公室、客厅、娱乐室。在地下室,我们曾经开过三十人的小型音乐会。车库可以并排停下两辆车,还放着着自行车,滑雪装备、露营装备、皮划艇以及我的各种工具。
这在加拿大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居住条件,完全算不上豪宅。真正的豪宅,可能穷尽我的想象也无法体会(请原谅我没见过世面)。邻居大哥最近退休了,刚刚买了个新房子享受退休生活,唯一的担心就是房子有600多平米,两个住有点太大了......毫不夸张的说,从居住条件上对比,加拿大恐怕是全世界最奢侈的了。
在我这个“小”家,每当初春的早上看着前院的玉兰花盛开,夏日的夜晚看着满天繁星,初秋的午后欣赏郁郁葱葱的草坪,甚至冬日清理车道厚厚的积雪,我幸福感都会不经意间油然而生。即使在疫情期间,我们每天窝在家里不出门,这个家也能让我们没有感到无聊。
再说吃,都温哥华是全世界吃货的天堂(多伦多也毫不逊色),公认这里可以吃到除本土外最地道的中餐和日料。拿中餐来说,无论是粤菜茶点、东北农家菜、北京烤鸭、四川火锅、西北面食、山东卤菜,甚至是云南米线、羊肉泡馍、煎饼果子这类的小吃都应有尽有。如果你愿意尝试异国风味,希腊、越南、黎巴嫩、印度、泰国餐厅也都异常地道。
自己做饭更要大书特书,在加拿大能买到的食品实在是太丰富了。北美的超市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逛的地方,相比之下欧洲远远落后。这里食品的品种、质量、价格都远胜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。知名的加拿大本土牛肉有几十个部位选择,华人常吃的牛腱、牛腩只要4、5加元一磅;鸡蛋、牛奶的价格都比国内便宜,而且品质俱佳;羊肉大多是澳洲和新西兰进口的,也是4、5加元一磅;蔬菜水果稍贵,但好在什么都能买得到,韭菜、蒜薹、荠菜、雪里红、大白菜任何一家华人超市都有。
说到华人超市,大温哥华地区有几十家,常见的食品就不说了,猪皮、猪血、鸭肠、黄喉、猪肚、牛尾、猪蹄、鸭掌、牛蛙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买不到的。甚至国内最流行的网红食品,这里也一应俱全。
以上说的还只是冰山一角,温哥华和多伦多这样的多元化城市,真的叫吃遍全球。
亚洲超市里日本食品、韩国食品、泰国食品、越南食品同样丰富,而且价格不比中国食品贵,因为都是进口的。其实从食品的多样性来说充分反映出加拿大的多元,在温哥华和多伦多,一代移民的占到城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。我相信这样的多元化、国际化程度,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三个。
加拿大本地还有很多特色的海鲜,温哥华大螃蟹,东部大西洋龙虾,应季斑点虾蝴蝶虾,北极甜虾,各类三文鱼、石斑鱼、生蚝、扇贝数不胜数,价格也相当公道。如果你花点时间,螃蟹、生蚝和贝壳基本都不用买,海边可以自己捞到。朋友曾送给我们一大块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肉,自己钓的,据说一条价值十几万加元。山货也同样有意思,另外一个朋友爱打猎,经常给我们送来野猪肉、鹿肉、松茸,下次答应再搞点熊肉尝尝。
加拿大的华人家庭,家家是烹饪高手,而且往往大厨都是男士。拿我来说,深得小高姐、王刚和MASA的真传,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吃自己做的饭,那种幸福感就是赚几个亿也换不来。
如果你喜欢车,那就更是享受了。宝马X5、奔驰GLE这类的SUV大概7万加元就可以买下,折合人民币35万。二手车更便宜,上面这两款车三年新的也就三万多加元,不到20万人民币。
如果你喜欢摩托,一辆哈雷或者宝马大鸟,2万加元,合人民币10万,上牌几乎不要钱。
如果你喜欢房车,2、3万可以买一辆状况很好的二手拖挂房车。
如果你喜欢船,从几百块的皮划艇,到几千块的钓鱼船,再到几万块的家庭小游艇,随时随地都可以拖着去往任何一片水域。
如果你喜欢开飞机,学了驾照后十几万加元可以买一架自己的小飞机。如果你喜欢滑雪,300加元可以买上全套的二手装备,每个城市周围都是一堆滑雪场。
如果你喜欢玩水,加拿大有几万个风景秀丽的的湖泊;如果你喜欢爬山徒步,光温哥华就有几千条步道。
如果你喜欢越野自行车,各个城市都有专供越野自行车的森林trail;哪怕你就是喜欢安安静静的看海,在温哥华有不下20个海滨公园,享受自然一分钱都不用花。
所以,如果从这些生活的简单角度来看,加拿大的生活是让人满意,虽然没有什么奢侈品带来的满足,虽然你很难体会到人上人的优越,但往往生活的品质都来自于那些微小的细节。
当然,除了自然和社会公益福利,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要靠钱来支撑的。习惯了好的食品,好的工具,好的家具,好的教育,好的生活品质,钱就再也攒不下了。我想,这也就是大多数加拿大都没有存款的原因之一。
没有存款,就要靠社会保障来打消焦虑。简单说一下加拿大的福利:
孩子的牛奶金,从孩子出生到18岁,每年最多可以领6600加元左右,牛奶金数额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。以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来说,一个孩子每月可以领到400加元,这笔钱一家三口省着点一个月的食品费用也差不多够了。
孩子的教育基金,每年自己给孩子存2500的话,政府会补贴500,在孩子18岁的时候政府总共会送7200加元。
失业保险,如果遭遇公司解雇,非自愿离职,或者是孕产假、病假都可以申请失业保险。保险金最多可以领到原收入的55%,最多可以领45周。这次疫情期间的CERB紧急救助计划也算是失业保险的一种,每个月可以领2000加元。
养老保障,加拿大的养老保障同样是世界上福利最好、也是最复杂的体系,只要在加拿大居住10年以上就可以领取,如果以正常工作纳税20年来算,各种养老福利加起来大概有1000-2000加元。这笔钱虽然不多,但省着点也够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了。在任何社会想要体面的养老,还要看自己的长期计划和积累。
总之我这移民的四年来,已经开始适应加拿大的物质生活和消费观,有一个花一个,现在也不觉得心疼或者焦虑,钱是为人服务的,而不是反过来。当然加拿大的税收也是极高的,但每次看到大片运动场,儿童游乐场,图书馆、医院、学校,我的心态也是平衡的。
有关融入
我也是从小看着各种海外打拼的电视剧、小说长大的,似乎在国外定居,融入是一个必选项。你要最大程度的学习当地语言、交当地朋友、吃当地食物、发自内心的承认当地文化,才能真正的融入。
这让我在移民加拿大之前也做好了准备,远离熟悉的华人圈,尽量融入西人社会。
但四年后的今天,我的绝大部分移民生活还是在华人圈,我说的语言还是中文,我吃的食物还是中餐。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我的生活习惯、思维方式没有任何改变!
我到底有没有融入这个社会?说实话我也不知道。
说起来我的英语也不算太差,写个蹩脚的文章或者跟老外聊几个小的天也不是难事。要说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,也不是。我严格遵守垃圾分类,眼里绝不揉沙子;我开车比99%的加拿大人都守规则;我把门前的草坪伺候的是整条街最漂亮的,每次都会帮左邻右舍一起剪草;我习惯了每天说无数次thank you 和sorry;我每天都看CBC的本地新闻,为各种选举和本地大小事闲操心;我越发爱管闲事,别人车坏了,别人迷路了,别人需要帮助了总是主动上去“搭讪”;我越来越对各种不文明的事情看不顺眼,就像是爱护自己的家乡一样爱护我所居住的小镇......但,我几乎所有朋友圈子还都是华人。其实我感到挺庆幸的,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,这里有大量我的同胞。
这其实反映了加拿大文化的最大特点,马赛克!
大家都说美国是文化的大熔炉,它可以包容不同的种族来到美国,但前提是你要做美国梦,吃汉堡Pizza饼,接受美国文化,融入美国价值观,真正的成为一名美国人。而加拿大则是文化的马赛克,远看是一个整体,但近处观察却发现是一块块颜色、质地、形状完全不同的碎片组成。
多元文化在加拿大绝不是说说而已,这真的是一项基本国策,也是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。移民、语言、种族、文化太多了,尤其在温哥华多伦多这样的一般人口是一代移民的城市,你很难让每一个人都融合成一样的。所以还不如在保证大家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(尊重、平等,礼节,官方语言,基本生活方式等等),鼓励移民们保留自己的文化!这也形成了加拿大独有的马赛克文化特点,全世界仅此一家。
在大温哥华这样的都会群,有所谓的华人城市、印度人城市,置身其中你仿佛就像是到了中国和印度。还有更多的越南裔社区、菲律宾裔社区、韩国裔社区、日本裔社区、俄罗斯裔社区等等,这个社会不光是接纳和鼓励各民族集中居住,你还会发现每一个种族的移民都形成了各自的小社会。
以印度移民为例,他们比华人更加抱团,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,温哥华的农业、建筑行业、建材行业、运输业、家电零售行业几乎都被他们垄断,类似的情况在各个族裔之间都有发生。
如果你看过《美国种族简史》,美国的早期移民,意大利裔、爱尔兰裔、希腊裔、犹太裔、印度裔、甚至是朝鲜裔移民,都是报团取暖、互相帮衬,熟悉并占领了一个行业后,整个族裔也得到长足的发展。早年间一个朝鲜裔家庭刚来美国时往往非常拮据,但整个城市的朝鲜裔移民会凑钱帮这个家庭开一个水果摊,等这个家庭扎根后再去帮助其他新来的家庭。久而久之,朝鲜移民占领了整个城市的水果摊行业。
我们不知道加拿大未来会不会变成美国的样子,但至少现在,加拿大也经历着这个神奇的种族共存、融合的时期。
那我个人来说,我根本没必要硬着头皮去融入西人社区,或者是印度人社区、菲律宾人社区,我有自己强大的民族社区,何必舍近求远呢?自己的种族都融入不了,又要怎么去融入整个社会?而且我们这种一代移民,骨子里的文化根深蒂固,根本无法改变。
有人说海外华人圈子就是互相坑,互相骗,但我还真没遇到过。可能是我的性格使然,本来就不是长袖能武,不喜欢加入任何组织和社团。再加上生活简单,身边的好朋友虽然不多,但都是最知心和了解的人。不管我高兴、难过、成功、失败、需要帮助时,都能找来一帮死党。
邻居方大哥家包包子了,我们一家三口穿着拖鞋就去蹭饭,我一口气干掉7个;金爸的岳父钓鱼大丰收,炸好了给我们送来一盆;大牛的烤串是一绝,夏日无数个傍晚都是在他家度过;席爸的牛排天下无敌,重要的节日都要在他家庆祝;宝宝的父亲是特级数学教师,经常给王中王指导数学;郭大哥是建房专家,我家只要有活随叫随到,任劳任怨;老夏酒量最好,我有烦恼时他随时陪我以酒浇愁;西瓜是化学博士,没事就配点纯天然雪花膏给我们送来;果果是出了名的好脾气,谁家有事都会把孩子送去他家;还有好多没提到的好朋友好兄弟,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温暖。这还不算大王的闺蜜,我们在教会主内的牧师师母、弟兄姊妹,孩子学校的家长圈子,我工作上的业务伙伴.....
所以可能是因为我的社交圈太有限,或者是我运气太好,乌七八糟的事情都还没遇到过,我也享受在这样简单安全的华人小圈子中。可以说,移民四年我交到的朋友比之前在北京还要多,正是这些朋友们让我有了家的归属感。
所以你要问我是否融入了加拿大?回答是:我这一辈子都没可能去做什么议员,创立公司飞黄腾达,或者有事没事办个游艇大party,成为所谓的主流精英。但作为一个平凡的小镇居民,我早已经把这里当成是家。这里有我的小小事业,我可以实现我的小小价值,每天我可以发现自己的小小确幸,我的小小朋友圈也总会给我带来温暖......
文章开头说过,我曾经最怕看到自己的未来。可能是年纪大了,四十不惑,现在的我反而想在这里安静的看着孩子长大、安静的变老。
最后,此文包括我的之前所有文章并非旨在鼓励大家移民,加拿大有好也有坏,移民也并非适合每一个家庭。这篇文章我写了好久,它对于我的更大的意义是回顾这四年来所走过的路,回顾这四年来的感悟,权当是一种纪念吧。
文章来自网络:大伟探秘加拿大
想了解更多移民留学海外房产政策和资讯,请关注南京澳晟出国!详情请拨打免费:
移民知名品牌,专注于快速护照,买房移民,投资移民,创业移民,护照入籍,海外投资,购房移民。更多移民资讯,欢迎联系扫描下面澳晟客服微信二维码,我们将为您提供最详细的解答。